攻略
新一场电力保供的战役已经悄然拉开帷幕,储能在电力系统平衡中的价值开始被看见。
【资料图】
近日,山东省发改委、能源局印发《2023年全省电力电量平衡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。《方案》指出,今年迎峰度夏晚高峰,山东可能存在约1000万千瓦供需缺口;迎峰度冬晚高峰,可能存在约800万千瓦供需缺口。
考虑到近两年来电力供应的不确定性越发高涨。上述《方案》发布,可以看作是山东在2023年电力保供战役上的提前规划。
事实上,不只是山东,能见留意到,开年以来,浙江、重庆、四川、湖北等地,在政策文件,或是电力会议上,均有提及能源和电力保供问题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电力保供被提上日程时,储能被越来越多地提及。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,储能在促进电力系统供需平衡上的作用,正在被看见。
上述《方案》明确提到,预计新型储能全年发电量将达12亿千瓦时,可以以自调度模式参与电力市场,在电力供应紧张等特殊时段,可以临时统一调度。
更早之前,在重庆市新型储能试点示范现场会议上,当地能源局领导透露,今年迎峰度夏前,重庆要力争建成30万千瓦新型储能电站和50万千瓦用户侧储能,通过新型储能产业发展,有效解决迎峰度夏电力缺口问题,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。
只是,储能的作用如果需要进一步放大和呈现,真正担当起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角色,还需要跨过经济性和规模化发展的关口。
缺电阴影浮现
今年,电力供应紧张的警报已经拉响。
最先引起关注的,是今年2月份,云南对电解铝企业实施限产措施。自去年9月以来,这已是云南半年内第三次对电解铝企业进行限产。
云南省内电力供需形势严峻,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气候干旱,省内水电发电能力严重不足。而云南又是不折不扣的水电大省,水电装机容量占比近八成,省内的电力供应多少有些“靠天吃饭”。
极端天气或气候异常引发电力供应紧张,类似的情况在近两年来接连上演。去年7-8月,四川面临历史同期最高极端高温、最少降雨量、最高电力负荷的“三最”叠加局面,电力保供遭遇严峻挑战,一时引发广泛关注。
事实上,近年来,国内电力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,限电情况接连上演。在更早的2021年,东北地区电力供应紧张情况,甚至出现拉闸限电情况。
一些区域电力供应紧张,影响会辐射至全国。主要原因在于,我国电力资源分布和用电区域错位,形成了西电东送,北电南送的电力供应格局。
电力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,原因复杂,既有能源转型带来的能源结构变化,还有电网架构设计,以及极端天气频发,更有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导致的供需变化。如成渝经济圈的建设,四川和重庆当地的用电大幅增加,水电大省也面临缺电难题。
来自中电联的预计,今年,迎峰度夏期间,华东、华中、南方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偏紧;华北、东北、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。迎峰度冬期间,华东、华中、南方、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偏紧;华北区域电力供需紧平衡;东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。
电力保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底层课题。在今年浙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其明确提出,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工程,推进电源、电网、储能、天然气管网等现代能源基础设施重大项目87个,完成能源领域投资6000亿元以上。2月13日,浙江能源监管办组织召开2023年度浙江电网运行方式汇报会,再次强调保供的重要性。
对于今年的电力供应,广东地区电网表示,将全力以赴保经济增长、保社会稳定、保民生用电、保电网安全,坚决防止拉闸限电,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。
可以确定是,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,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已经迫在眉睫。
储能担当几何
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上,储能被寄予厚望。
2021年,“十四五”开局,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,就发布《关于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建成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,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达30GW以上,支持储能以独立主体身份参与各类市场,源网荷多元发展。
这一文件被视作储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,推开了储能规模化发展的大门。
2022年,国家发改委、能源局发布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》,提出打造新型储能示范区,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出路径规划。
国家定调加码,地方政府纷纷跟进。随后,有关储能的发展规划,陆续出现在各地“十四五”碳达峰方案和能源电力规划中。多地提出,到2025年,区域内电网系统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高用电负荷的5%以上。
来自中关村储能联盟的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全国已有26个省市规划了“十四五”时期新型储能装机目标,总规模近67GW,是国家规划的2倍不止。
目前,山东、浙江、河北、宁夏等地先后出台新型储能发展专项规划。为推动规划落地,山东、浙江、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四川、广西、青海等地均推出储能示范项目,并出台配套的支持政策。
山东是我国储能建设的排头兵。截至2022年底,全省在运新型储能项目58个、规模155万千瓦,位居全国首位。山东能源局透露,2023年春节期间,储能电站最大充电电力89.7万千瓦,参与调峰6次,累计减少弃风弃光电量1650万千瓦时。
但是,虽然国家及地方层层加码储能,但储能的盈利机制,尚未真正建立,导致规划落地进展迟滞。目前,储能投建的主要动力,依然是为了满足新能源配储的要求,以及看好峰谷价差套利的工商业储能。
储能盈利模式和成本疏导机制亟待建立,而这又与我国电力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密切相关。即便最早落地现货市场,并为储能盈利提供多方支持,山东地区独立储能电站的实际能力依然堪忧。
储能行业还在等待一个真正市场化爆发的临界点。其中既有上游设备成本的下降,还有电力市场机制的完善。
关键词:
攻略
装备
商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