攻略

穿拖鞋下田、养上千只螃蟹,这群学生在池塘边写起“论文”

  • 来源:上海杨浦
  • 时间:2023-07-29 12:32:38

7月25日中午,烈日当头,在全国唯一一个水产类农业专业硕士虾蟹育种与生态养殖实践基地——上海崇明河蟹科技小院,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社会实践团的20余名学生各自忙忙碌着。有的正在拿抄网、铁锹等工具,有的正在戴草帽、穿下水裤,还有的在实验室测定饲料总脂……

暑假伊始,上海海洋大学“支”农爱农,水产养殖劳动实践及技术推广社会实践专项实践团20余人来到科技小院。在将近2个月的时间内,他们不仅要亲身参加生产实践,研究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,还要结合所学专业知识,开展专题学习,对当地水产养殖产业的建设提出建议。有的成员还把自己的“大创”项目也“搬”进了实践团,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、了解国情民情、增长知识才干、激发挺膺担当。

穿拖鞋下田,骑电动车“上课”


【资料图】

这里的课堂很不一样

黝黑的脸庞,流不完的汗水,满是泥泞的拖鞋,这群社会实践团的学生为了完成各自的社会实践任务,需要巡视池塘、喂料、清理塘中的杂草和污垢等。“夏天穿拖鞋是最好干活的了,穿着皮鞋就连走路都没有办法。”实践团成员、2021级学生李雨沛一边笑着说,一边下了塘。

同是社会实践团成员的孔娣,今年9月份才进入研究生二年级。但已经在科技小院驻扎了近10个月。今年5月,她干脆退掉了学校里的宿舍,把所有的家当都搬到了基地。长期驻扎于此中的她,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,对小院的养殖面积、河蟹养殖的研究方向等都了如指掌。“目前我们小院养殖塘约50亩,研究的主要有河蟹亲本培育、家系、稻蟹、六月黄和扣蟹养殖。每天我们对78个塘早晚要各巡查1次。每个塘至少要停留5-6分钟,算下来,光巡塘就要至少两个小时。”

50亩的池塘四周分散,步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。为了“争分夺秒”,基地里的7辆电动车就成为大家主要的交通工具。“很多知识不是在教室里教的,只有实实在在、老老实实待在池塘边,书本里的知识才会活起来。”每当有新鲜的内容,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成永旭、吴旭干等老师就会在池塘边等着大家,让学生们抄网把螃蟹捞起来,给大家一一讲解。

基地首席专家、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成永旭表示,“给这些实践团的孩子们说说基地的历史,再带他们到池塘边走一圈,切实感受一下农业,体验一下农业科技的魅力。”

“大胆去干”

他养下了2250只螃蟹

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2021级本科生刘祥平,从7月1日到基地来,已待了将近1个月。与在学校相比,他明显晒黑了。但是当提起自己养的那2250只螃蟹,他立刻神采飞扬起来。

“今年年初,我就把我的实验方案给了我的课程导师——吴旭干教授。他仔仔细细地看完了我的方案,说‘大胆去干吧!’”就这样,在社会实践项目还未启动前,刘祥平就主动找到学院的团委书记,希望能参与社会实践,“在科技小院干点实事。”

7月1日,在导师、师兄师姐的帮助下,他根据将近7千字的实验方案,在基地的15个网箱中养下了2250只的小螃蟹。从这天开始,一个在上大学之前从未见过中华绒螯蟹的大男孩,开始像保姆似地“伺候”着这些螃蟹:夜晚巡塘、早起巡塘、傍晚喂饲料,其余时间观察螃蟹摄食、打斗……“河蟹养殖更多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,每天的工作并不复杂,但却需要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。”

打破专业限制

非专业学生也来“自找苦吃”

在社会实践团里,还有5位是其他非水产专业的学生。外国语学院2020级学生郭东京就是其中的一位。城里长大的他,虽然也接触过农业,但“摸虾养蟹”却还是头一遭。当烈日当头却不得不穿着又硬又厚的下水裤劳动时,他终于体会到了学校一流学科“水产养殖”后面的深重含义。

食品学院2022级学生唐国轩,学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,不到两天,白白净净的他被晒成了“健康色”。“从食品安全到水产养殖学,从课堂到农田,这无疑是一个新奇的体验。虽是初来乍到,缺乏专业知识的我常常看着他们忙前忙后插不上手。但我也没有闲着,帮着他们除草、除石块。尽管只是些简单的工作,能为这片蟹塘的养殖做出贡献,我也是满心欢喜。”

上海海洋大学团委副书记陆烨认为,“希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,把学生培养、科研和服务乡村振兴这三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。通过研究生服务团队在农村常驻,为农民提供零距离、零时差、零门槛、零费用的科技志愿服务;本科生实践团队利用寒暑假,进驻科技小院开展科创和实践,培养支农爱农情怀和‘自找苦吃’的奋斗精神。”

据悉,今年,上海海洋学校共收集和孵化校院两级各类项目119个,涉及党史学习、理论宣讲、乡村振兴、生态文明、社会治理等领域。目前,已有近千名学生、数十位专业指导教师奔赴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社会实践。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南极旅行网版权所有  

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

  

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